图片
原文:周武王,始诛纣,八百载,最长久。周辙东,王纲坠,逞干戈,尚游说。始春秋,终战国,五霸强,七雄出。译文:周武王伐纣灭夏,建立周朝,周朝延续近800年,是历史长存续最长的朝代。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称为东周,东周时期,周王朝的影响力渐弱,王朝的纲纪制度遭到破坏。各诸侯国相互征战,一些谋士和政客崇尚游说,到各国谋取利益。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,后期被称为战国。春秋时有五个强国被称为春秋五霸,战国时有七个强国,被称为战国七雄。图片
止正解读: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举兵伐纣,灭了商朝,建立了周朝。公元前256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,历时近800年的周朝灭亡。这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最长的朝代。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荒淫无度,烽火戏诸侯,后因废储问题,得罪了皇后和他的岳父申侯,被申侯联合犬戎所杀,西周灭亡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(今陕西西安)东迁至洛邑(今河南洛阳),史称东周。东迁之后,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,周王室的威望衰落,势力大减,诸侯势力崛起,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听从周王室的号令,天下进入了诸侯纷争的乱世,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动战争,即 “逞干戈”。同时,在这一时期,一批纵横家们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谋略,奔走于各国之间,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思想,希望能够说服各国君主采纳,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这就是 “尚游说”。东周分为两个阶段,公元前770年--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期。“春秋时期” 名称的由来主要与鲁国的编年史书《春秋》有关。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,按照年、季、月、日的顺序记录下来,一年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记录,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《春秋》。这部书所记载的时间跨度大致从公元前 722 年到公元前 481 年,与这段历史时期的时间范围大致吻合。从公元前476年三国分晋,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,这期间各诸侯国你争我夺,相互征伐,战争不断,被称为战国时期。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,分别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、宋襄公,历史上称其为春秋五霸;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,分别是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,他们割据称雄,历史上称其为“战国七雄。”图片
图片
历史发展武王建周:周族原是商朝西方的一个姬姓部族,封地在邰,主要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、扶风县和眉县一带。周文王姬昌去世后,其子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业,于公元前 1046 年在牧野大败商纣王,克商建周,史称西周。周公旦摄政:周武王去世后,周成王年幼,周公旦代为摄政。周公旦平定三监与武庚之乱,东征东夷,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流域,并推行分封制、制作礼乐制度、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等,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。成康之治:周公旦还政周成王后,周成王延续其制定的制度治国,周康王也遵从周公旦的施政纲要,对内节俭、轻刑,对外平定叛乱、征略土地,使得人民生活安定,四方诸侯臣服,周王朝进入强盛时期,史称 “成康之治”。西周衰落:周康王之后的周昭王、周穆王等君主,德行和施政能力不如成康时期,战争消耗大量人力物力,加上边地少数民族袭扰,诸侯反叛,周王朝逐渐衰落。周懿王时还将都城内迁至犬丘。共和行政:周厉王即位后,实行暴政,引发国人暴动,周厉王被驱逐,王位空悬十四年,期间共伯和代周行政,史称共和行政。宣王中兴:共和十四年,周厉王离世,共伯和还政,周宣王即位,为修复受损的宗法制度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使国力有所恢复,但仍未能抑制西周衰落的趋势。东周建立:周幽王十一年,申侯联合犬戎攻陷镐京,周幽王被杀,西周灭亡。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即位后,迁都洛邑,史称东周。诸侯争霸:东周时期,中原各诸侯国争霸称雄,周天子在政治、经济上必须依附强大的诸侯,周王室统治力持续减弱。在王室成员争位与诸侯干预的相互作用下,东周王畿之地又分裂为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。周朝灭亡:周赧王五十九年,为防秦国逼近西周公国的王城,周赧王约六国诸侯到伊阙拒秦,最终无功而返,反惹怒秦国。西周公不得不尽献其三十六邑和三万臣民。同年,周赧王和西周公均离世,西周臣民投奔东周公国,周朝随之灭亡。图片
政治制度分封制: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子弟、异姓功臣、先代贵族等,让他们建立诸侯国,拱卫周王室。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,规定嫡长子为大宗,继承王位或爵位,庶子为小宗,分封到各地为诸侯或卿大夫,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,可以分封卿大夫,卿大夫再分封士,形成了天子 - 诸侯 - 卿大夫 - 士的等级序列。井田制:是周朝的土地制度,土地被划分为 “井” 字形方块,中间为公田,周围为私田,公田由庶民集体耕种,收获归贵族所有,私田则由庶民自行耕种,向贵族缴纳一定的贡赋。国野制:将国家分为国(都城及近郊)和野(远郊及乡村)两部分,国人主要是贵族和平民,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义务,如参与军事、议政等;野人则主要是被征服的部族,承担着耕种、劳役等义务。图片
文化成就文字:西周文字以金文为代表,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,比甲骨文更加规范和成熟。文学:《诗经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,分为风、雅、颂三部分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。图片
思想:东周时期,文化上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,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兵家等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,提出了各自的政治、哲学、伦理等思想观点,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礼乐制度:周公旦制定的礼乐制度,是周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在祭祀、朝聘、宴饮、丧葬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和音乐标准,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、区分等级贵贱的作用。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